現實中,尤其是新入職的財務人員,在做會計分錄時,不知道為什么要用這個科目。他們看到前面的分錄都是這樣做的,就不自覺地跟著前面的做,不明白為什么要用這個科目來核算。昨天和一個朋友聊到“物資采購”和“在途物資”兩個科目。他只知道采購原材料時,先入“在途材料”科目,再轉入“原材料”科目。問他為什么沒有通過“物資采購”這個科目,回答不清楚,或者以前做過。
我想說的是,作為財務人員,了解和理解各個學科的實際應用場景是非常重要的。例如,今天我們將討論兩個主題:“材料采購”和“在途材料”。由于每個企業的存貨核算方法不同,有的實行計劃成本法,有的實行實際成本法。由于方法不同,具體的會計科目也不同。
“材料采購”是企業在計劃成本法下核算在途材料采購成本的會計科目。在途物資用于核算企業以實際成本進行的材料、商品等物資的日常核算,以及已支付貸款但尚未驗收入庫的各種物資的采購成本。
例如,在實際成本法下:
1.采購的材料沒有入庫。
借:在途物料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
貸:銀行存款
2、收到材料入庫
借:原材料
借出:在途材料
需要指出的是,如果原材料是采購后入庫,那么會計就直接通過“原材料”的核算,不通過“在途材料”的核算。
在計劃成本法下:
1.購買材料時
借:材料采購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
貸:銀行存款
2.當材料入庫時
借:原材料
貸款:材料采購
材料成本差異(或借方)
需要指出的是,在計劃成本法下,原材料的實際成本通過“材料采購”科目核算,入庫后再轉入原材料,未入庫的仍在“材料采購”科目核算。
順便說一下關于材料成本差異的知識點。
剛才我也說了,有些企業采用計劃成本法進行存貨核算。
在計劃成本法下,材料成本差異=實際成本-計劃成本。如果實際成本大于計劃成本,則為超支差異,反之亦然。
材料驗收入庫后,按計劃成本計入“原材料”,兩者之間的差額計入“材料成本差異”科目:
借:原材料(計劃成本)
材料成本差異(超支差異)
貸款:材料采購(實際成本)
材料成本差異(節約差異)
說起“材料成本差異”這個話題,就不得不說說材料成本差異率。
材料成本差異率=(期初余額材料成本差異本期驗收入庫材料成本差異)(期初余額材料計劃成本本期驗收入庫材料計劃成本) 100
發出材料時,結轉發出材料的成本節約差異:
借入:材料成本差異(保存差異=發出材料的計劃成本材料成本差異率)
貸:生產成本/制造成本/管理成本。
發出材料時,結轉發出材料的成本超支差額:
借:生產成本/制造成本/管理成本
貸:材料成本差異(成本超支差異=發出材料的計劃成本材料成本差異率)
可能有人會問為什么存貨核算不以實際成本為基礎,因為實際成本核算整體上是簡單的,但總有它存在的理由。計劃成本法有其自身的優勢,便于管理和調節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