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會計分錄中,借貸只表示方向,沒有特殊意義。就像,-號表示肯定和否定。
應區分不含稅價格的計算方法。這涉及到價內稅和價外稅的概念。
價內稅是指稅包含在稅務局認定的收入中。價外關稅則相反。
價內稅一般不含稅價。價外稅不含稅的計算方法是含稅/(1稅率)。
目前我國常見的價外稅是增值稅。
對托伊先生的回答補充一下:
“借”和“貸”的區分是基于會計恒等式的擴展。讓我們看看會計恒等式:
1.資產=所有者權益負債
——因為:所有者權益=初始投入資本(簡化為股本)留存收益(簡化為留存利潤),我們得到:
2.資產=留存權益利潤,負債=權益利潤-股利負債
——因為:利潤是結轉賬戶,利潤=收入-成本-費用,那么我們得到:
3、資產=權益收入-成本費用-股利負債。
——將否定主語調整到等式的另一邊,得到:
4、資產股利成本=權益收入+負債
我們得到調整擴展后的會計恒等式,其中恒等式左側的賬戶增加記為“借方”,右側的賬戶增加記為“貸方”;減少,反之亦然。身份要保持不變,所以借的時候一定要有貸,貸的一定要對等。
在身份上,出借人可以視為企業經濟利益的——“錢”是股東投資的,是借的還是自己賺的?借方可以看作是經濟利益的流動�!板X”是資產,是花出去的還是分給股東的?
這個問題在我剛開始的時候也是個謎。所有的數據都不一致�!爸皇欠枴边@幾個字。是學習的態度嗎?
直到后來,學了日語,了解了福澤諭吉之后,源與流才相通。
現在按照時間線簡單地說:
借貸法起源于意大利。當時正是意大利廣泛使用并日益完善的簿記方法奠定了西式復式的基礎。
所謂貨幣行業,大致類似于銀行。貨幣工業與生產工商業的主要區別在于,它以貨幣資產為資本,其主要目的是轉讓資金使用權以獲得利息收入。一方面,經營錢業的商人收取經營者的熱錢,并給予利息;另一方面又以更高的利率借錢給其他經營者,賺取差價。
為了滿足借款人記錄借貸款項的需求。將借款人的賬戶分為
(意大利威尼斯方言)dare和avere。
Dare ——指借款,即債權(應收款)增加,表示現金流出。(借貸!)
Avere ——指收入支付,即債務增加(應付),表示現金流入。(吸吧!)
那么dare和avere的原意就知道了。是以銀行為主體的方法。
內涵的由來如上。
讓我們開始描述從(dare,avere)到(borrow,lend)的字面演變。
第一步,復試的影響逐漸擴大到工商業和生產。意大利學者盧卡帕喬完善了這一方法,使之適用于任何會計主體經濟活動的核算。在符號的選擇上,意大利語中的debito和credito分別取代了威尼斯方言中的dare和avere。在意大利語中,credito表示債權,debito表示債務。直到最后為了適應復試的發展,變成了一個符號,失去了本來的意義。
(但現在銀行業還是可以通過借貸來直觀了解。不信你的銀行卡叫什么?借記卡!因為你把錢存銀行,銀行說欠你錢。而買房,你是向銀行貸款,所以叫貸款!)
其次,隨著經濟的發展,復試法傳到了歐洲,英國學者歐文進一步完善了這種方法。在符號的選擇上,debit和credit分別取代了意大利的debito和credito,其中debit表示債務,credit表示債權。
第三步是時代發展。明治六年(1873年),日本學者福澤諭吉翻譯了美國的會計教學,并命名為《會計之法》。這里福澤諭吉用日語翻譯為“借”和“借”。
貸款-信用
借貸債務
T
借:借,借。(債權增加)
借:借,借。(債務增加)
福澤諭吉不愧為改變時代的學者。他的翻譯直接取自原文。從銀行業的角度來看。我個人覺得他的選擇很深刻。
借和貸兩個漢字終于在這里出現了。
這兩個漢字的本義如下
信用:付出。據說我給人貸款。(解釋詞語的注釋)
借:假也(《說文解字注》)引申為借,借進借出。借什么都可以給�!稌x阮裕傳》,你不能看,除非你去借。這里的借就是借的意思。
日語以借用漢字為主。借助漢字表意性強的特點,可以用文字來表達。所以這兩個日語單詞中的漢字,其實就是古代漢語中借和借這兩個詞的本義。
第四步,當然是傳入中國,它在近代下大力氣學習日本。漢字中有很多倒傳的現象。給你。借貸又帶回來。但恰好是初衷。我又感受到了漢字的偉大。
就是這樣。借與貸兩個漢字的出現。也不是那么不合理。個人覺得很合適。也符合會計的歷史軌跡,初學者不會被字面混淆。
回答完畢。
含稅價格和無稅價格之間有一個換算公式,如下所示:
含稅價格=無稅價格=無稅價格*(1稅率)
無稅價格=含稅價格(1適用稅率)
含稅價格就是含稅價格。無稅價格是指不含稅的價格。
10分鐘讓你了解貸款。
借貸的前提是會計科目的屬性,包括資產、負債、權益、成本和費用。
了解借貸,把握兩點就夠了:一是主體屬性,二是資金流向。
然后以資產負債表和損益表為工具,加強理解和記憶。
詳細回答如下。
如何理解會計分錄“借增貸減”和“借減貸增”的規律?
原創和學習心得,讓我們為創作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