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貨是指企業日常活動中生產過程中的在產品,或提供服務過程中消耗的材料或物料。那么存貨在會計處理上的會計科目是什么呢?
存貨的會計科目
存貨的會計科目包括在途材料、原材料、材料成本差異、存貨、發出商品、購銷差價、委托加工材料、周轉材料企業的包裝材料、低值易耗品等。
存貨計價方法有哪些?
存貨入賬價值:主要包括進價、采購成本、稅金等。發出庫存的價值確定如下。
1.先進先出法
先進先出法是一種假設先收到的存貨先發出或先消耗,并根據這種假設的存貨流通順序來評估發出存貨和期末存貨的方法。
采用這種方法,先購入存貨的成本先于后購入存貨的成本轉出,并據此確定發出存貨和期末存貨的成本。具體方法是:收到存貨時,逐一登記收入存貨的數量、單價、金額;發出存貨時,應當按照先進先出的原則,逐筆記錄存貨的發出成本和結存金額。
先進先出法可以隨時結轉存貨的發出成本,但比較繁瑣;如果存貨收發業務多,存貨單價不穩定,工作量大。
當價格持續上漲時,期末存貨成本接近市場價,而運送成本較低,會高估企業當期利潤和存貨價值;反而會低估企業的存貨價值和當期利潤。
2.加權平均法
加權平均法是根據存貨的期初余額、本期收到的存貨數量和采購成本,計算存貨在月末的加權平均單價的方法。用于計算本期發出存貨成本的單價和期末余額,從而得出本期發出存貨成本和期末余額。
3.移動加權平均法
移動加權平均法是指每次入庫后立即根據庫存數量和總成本計算新的平均單價或成本的方法。
計算公式:
原始庫存的實際成本本次采購的實際成本
原始庫存數量當前采購數量
本期庫存成本=本期庫存數量本次裝運前的庫存單位成本。
月末存貨成本=月末存貨數量月末存貨單位成本
使用移動平均法可以使企業管理部門及時了解存貨結存情況,計算出的平均單位成本、發出存貨成本和結存情況更加客觀。但由于每次收貨都要計算平均單價,計算工作量大,不適合收發頻繁的企業。
4.后進先出法
后進先出法(LIFO method)是一種假設存貨先發出后收到或先消耗后收到,并根據這種假設的存貨循環順序評估發出存貨和期末存貨的方法。
新《企業會計準則第1號——存貨》第十四條明確規定:“企業應當采用先進先出法、加權平均法或者個別計價法確定存貨的實際成本。”主要是因為“一流物流”和“末流物流”的區別。
5.個人估價方法
個別計價法以收到的每批存貨的實際成本為基礎計算每批存貨的成本。也就是說,每批存貨發出的成本=該批存貨發出的數量x該批存貨實際收入的單位成本。
管理會計和財務會計的區別不僅體現在工作的目的和宗旨上,還體現在思維方式上。我國絕大多數財務人員長期從事財務會計工作。在從事管理會計時,他們必須重視并克服財務會計的思維模式,然后才能從事管理會計。那么如何區分管理會計和財務會計呢?
區分管理會計和財務會計。
第一,交流
任何時候,我們要么“向前看”,要么“向后看”。所謂“向前看”是對未來的展望,“向后看”是對過去的總結。財務會計只處理已經發生的會計信息,所以是一種“向后看”的思維方式;管理會計支持決策,決策必須面向未來。事后諸葛亮是沒有意義的。因此,管理會計是一種“前瞻性”的思維方式。以下兩點可以具體說明“向前看”和“向后看”的思維差異:
(1務會計和管理會計都需要通過比較得出一些結論。
財務會計是和過去比較,比如把20的財務報表和2013年、2012年的財務報表比較,而管理會計是先制定基于戰略的目標或標準,再把實際結果和原來的目標或標準比較。
(2務會計只考慮顯性成本(又稱會計成本),忽略隱性成本(又稱機會成本),而管理會計既考慮顯性成本又考慮隱性成本。
前瞻性和回顧性是管理會計和財務會計的本質區別。財務人員一定要學會在這兩種思維方式之間切換,否則很容易導致思維混亂,用新的方法解決問題。
二、財務會計提供全面的信息,管理會計提供詳細的信息。
因為管理會計把成本分為可變成本和固定成本,而固定成本又可以進一步分為直接成本和間接成本(可變成本必須是直接成本),所以能高度反映收入和成本之間的因果關系。該功能使管理會計能夠顯示單個產品、部門(甚至員工)或客戶的財務信息,并可用于模擬不同業務計劃的財務結果(如成本-數量-利潤)。因此,管理會計可以幫助企業管理者對其日常經營活動進行決策、計劃和控制。這是內部管理者應該使用的管理工具。
因為財務會計只是將成本分為產品成本和期間成本,要求在一個會計期間內收入和成本的匹配,不能反映收入和成本之間的因果關系。財務會計只適合展示整個公司的綜合財務信息。其用戶是公司的外部股東、債權人、供應商、股票經紀人和高級經理。它對中基層管理者和普通員工的價值是非常有限的。
在成本核算的過程中,要使用專業的核算方法才能使工作順利進行,那么有哪些核算方法呢?
成本會計的核算方法
成本會計的核算方法主要有六種,即品種法、分批法、分步法、平行分步法、作業成本法和分類法。此外,還有四種輔助方法,即標準成本法、定額法、責任成本核算和聯產品、副產品、等級產品的成本計算。企業產品成本核算所采用的會計政策和會計估計一經確定,就不能隨意變更。在成本會計中,不同的會計實務必須一致,以便每個項目前后的成本數據可以相互比較。
成本核算應遵循哪些原則?
成本核算應遵循合法、可靠、相關、分期核算、權責發生制、實際成本計價、一致性和重要性原則。
成本核算的要點是什么?
成本核算有三個要點。先確定成本核算的目的,再確定成本核算的對象,因為不同的對象采用不同的核算方法,最后確定成本核算。成本核算一般有兩部分,即費用歸集分配和產品成本計算。
成本會計程序的步驟是什么?
成本會計程序的步驟如下:
1.審查生產費用。
2、確定成本計算對象和成本項目,設置產品成本明細賬。
3.分配要素費用。
4.分配綜合費用。
5.劃分成品成本和在產品成本。
6.計算產品的總成本和單位成本。期初和期末除以2是什么原因?最近很多小伙伴都在關注這個問題。下面就通過給大家算豆子來看看吧。
把開頭和結尾除以2的原因是什么?
答:一個月的開始和結束用來得到該月的平均值。
據此計算季度平均值:設第一個月(季度初)為A,第一個月末(第二個月初)為B,第二個月末(第三個月初)為C,第三個月末(季度末)為D,則:
季度平均入住率=[(a b)/2 (b c)/2 (c d)/2]/3
簡化公式為:
平均季度入住率=(a/2 b c d/2)/3
是期初的平均庫存加上期末后的庫存數量除以2還是什么?
答:平均庫存余額=(庫存期初余額,庫存期末余額)/2平均庫存余額是很多指標計算中經常用到的指標之一。
例如,存貨周轉率=產品銷售成本/平均存貨余額(反映企業存貨的庫存時間和轉移速度,直接影響企業的盈利能力。)平均存款余額=(期初余額和期末余額)/2
是平均存貨除以銷售成本除以存貨周轉率中的平均存貨乘以期初和期末的存貨數量除以2還是存貨價值?
答:平均存貨反映的是企業在一定時期內平均占用的存貨,即平均占用的存貨。計算公式為:
平均存貨=(期初存貨和期末存貨)/2,數值可以從資產負債表中得到。
存貨周轉率是衡量和評價企業在采購存貨、投產和銷售回收等各方面經營狀況的綜合指標。它是銷貨成本除以平均存貨,或存貨周轉次數的比率,用時間表示的存貨周轉率就是存貨周轉天數。計算公式如下:
庫存周轉次數=銷貨成本/平均庫存余額
庫存周轉天數=360/庫存周轉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