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運算中資產等于什么?
資產=權益
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
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
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利潤
資產等于什么加什么?
資產在平衡關系上等于負債+所有者權益,總資產=流動資產+其他非流動資產(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其他資產)�?傎Y產是指某一經濟實體擁有或控制的、能夠帶來經濟利益的全部資產。
資產:
1.資產是指由企業過去的交易或事項形成的、由企業擁有或者控制的、預期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的資源。不能帶來經濟利益的資源不能作為資產,是企業的權利。
2.資產按照流動性可以劃分為流動資產、長期投資、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和其他資產。
(1)流動資產是指可以在1年內或者超過1年的1個營業周期內變現或者耗用的資產,包括現金、銀行存款、短期投資、應收及預付款項、待攤費用、存貨等。
(2)長期投資是指除短期投資以外的投資,包括持有時間準備超過1年(不含1年)的各種股權性質的投資、不能變現或不準備變現的債券、其他債權投資和其他長期投資。
(3)固定資產是指企業使用期限超過1年的房屋、建筑物、機器、機械、運輸工具,以及其他與生產、經營有關的設備、器具、工具等。
(4)無形資產是指企業為生產商品或者提供勞務出租給他人,或為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沒有實物形態的非貨幣性長期資產。
(5)其他資產是指除流動資產、長期投資、固定資產、無形資產以外的資產,如固定資產、修理、改建支出等形成的長期待攤費用。
會計中的“資產”究竟等于什么
資產的定義是企業在過去的交易或事項中形成的,由企業擁有或控制并預期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的資源。由此看出資產具備三個條件1、他是企業在過去的交易或事項中形成的;2、企業擁有或控制;3、能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三個條件缺一不可。
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
是說在資金運動在靜態時間下即企業的某一具體時間點(比如今天中午12點),企業的資產等于它的負債和所有者權益之和。
收入-費用=利潤
資金運動在動態時間下即企業的某一時間段(比如上月15號至這個月15號,這一個月內),企業的收入等于他所獲得的利潤和所產生的費用之和。
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利潤
中的“利潤”是指的還未分配的利潤,當利潤分配到所有者權益中后,會計等式才會變成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
綜上所述: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
和
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利潤
中的區別在于“所有者權益”。
前者“所有者權益”是利潤分配后的“所有者權益”;后者“所有者權益”是還未進行“利潤”分配的“所有者權益”。
資產等于什么公式?
按照資產負債表左邊的那一列的合計總額,就是資產總額=流動資產+長期投資+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及遞延資產+其他資產。
資產總額指企業擁有或控制的全部資產,包括流動資產、長期投資、固定資產、無形及遞延資產、其他長期資產等,即為企業資產負債表的資產總計項。
重新定義
《企業財務報告條例》和《企業會計制度》對資產的重新定義
中國《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將資產定義為:資產是企業擁有或控制的能以貨幣計量的經濟資源,包括各種財產、債權和其他權利。這一定義,忽略了作為企業資產應當具有的最基本的性質,即資產應當是“預期會給企業帶未來經濟利益”。
按照中國基本準則規定的定義,在實務工作中產生的主要問題是:即使企業擁有或者控制的資源不能再給企業帶來未來經濟利益,仍然作為企業的資產在資產負債表上列示,從而造成了企業資產不實。
為什么“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
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這是從會計要素角度來說明三者關系的會計恒等式。
資產也就是資金占用,負債和所有者權益也就是資金來源,從這個角度說,資產必定等于負債加所有者權益。所有的占用必定有來源作為支持。
例如,采購材料,款未付。資金占用是材料,資金來源是負債。
這樣,在資產增加的同時,負債也同步增加,使公式兩邊的資產和負債加權益的等式沒有破壞。如果資產增加的同時,負債沒有增加,那么購買材料的錢從哪里來呢。
當然如果使用貨幣資金購買材料,就不是資產和負債同時增加,而是資產內部的一增一減(資產增加的同時貨幣資金減少)。如果是這樣,也沒有破壞上述會計等式。
再如,用貨幣資金投資,分錄是
借:銀行存款
貸:實收資本
銀行存款是資產類,實收資本是權益類,也是等式兩邊同步增加,會計等式成立。
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 怎么理解
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舉個例子就懂了,比如說,李紅買了一套房子一共價值100萬,她用自己的錢付了30萬的首付,剩下的70萬銀行分期貸款。那么對于李紅來說,這個房子就是她的資產,30萬是她自己的錢,就是她的所有者權益,剩余的70萬就是負債。
為了便于理解,也可以這么說,其實資產就是資金的去向,負債和所有者權益就是資金的來源,從這個例子不難看出,王三自己的錢和銀行貸款就是資金的來源,房子就是資金的去向。
還有一種說法,就是這個公式的左邊是實物部分,右邊是虛擬的部分,我們只看到了王三的房子,我們看不到這個房子哪個部分是王三自己的錢買的,哪個部分是銀行貸款買的。而這個公式就是為了說明這個問題。
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的經濟含義:
反映企業資金運動的靜態狀況,也就是企業經營中的某一天,一般是開始日或結算日的情況;而第二等式反映的是企業資金運動的情況,所有的資產都是為了賺錢,而資產一旦運用并取得收入時,資產就轉化為費用,收入減去費用即為利潤,又叫凈收益。
凈收益又會做為資產用到下一輪的經營,于是就產生了等式三。等式三并沒有破壞等式一,當利潤分配后,分成股東收益和一部分交稅后,等式三便消失了,又成了等式一。所以會計六要素不管如何轉變,最后都會回到“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這一等式。在實際工作中要是等式不平了,那就說明記帳有錯。
資產債 資本或資產=負債 業主權益
在新中國創立以前,中國的會計沿襲西方會計制度,其會計恒等式為:
資產-負債 資本
或,資產-負債 為主權益
或,資產-負債 股東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