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感覺這屬于實際成本法吧?我其實買了,還沒到。
實際操作中一般是貨到付首付、全款或者尾款,但這里的發票甚至是貨款。
1401材料采購
一、本核算企業采用計劃成本進行材料的日常核算,購入材料的采購成本。如果采用實際成本進行材料的日常核算,所采購材料的采購成本應在“在途材料”科目核算。委托單位加工的材料和商品的加工成本,在“委托加工材料”科目核算。購入的工程材料在“工程材料”科目核算。
二、本科目可按供應單位和材料品種進行明細核算。
三、材料采購的主要賬務處理。
(一)企業支付材料價款、運雜費時,應按應計入材料采購成本的金額借記本科目,按實際支付或應付金額貸記“銀行存款”、“庫存現金”、“其他貨幣資金”、“應付賬款”、“應付票據”、“預付賬款”等科目。如果涉及到進項增值稅,也要相應處理。
(二)期末,企業應當對從倉庫轉出的外購物資入庫單進行以下不同情況的處理。
搬運:
1.對于已支付或已支取的商業匯票的收款憑證,應分別匯總實際成本和計劃成本,按計劃成本借記“原材料”、“周轉材料”等科目,貸記本科目;將實際成本與計劃成本的差額,借記“材料成本差異”,貸記本科目;如果實際成本低于計劃成本,作相反的會計分錄。
2.對于未收到發票賬單的收款憑證,應按照計劃成本估算入賬,借記“原材料”、“周轉材料”等科目,貸記“應付賬款——預計應付賬款”科目,在下期期初轉回。下期收到的發票、票據的收款憑證,借記本科目,貸記“銀行存款”、“應付賬款”、“應付票據”等科目。如果涉及到進項增值稅,也要相應處理。
四、本科目期末借方余額,反映在途材料的采購成本。
1402在途材料
一、本科目核算企業對材料、商品和其他物料的日常核算,以及已支付貨款但尚未驗收入庫的在途商品的采購成本,采用實際成本(或采購價格)。
二、本科目可按供應單位和材料品種進行明細核算。
三、在途材料的主要賬務處理。(一)企業采購材料和商品時,應按應計入材料和商品采購成本的金額借記本科目,按實際支付或應付金額貸記“銀行存款”、“應付賬款”、“應付票據”等科目。如果涉及到進項增值稅,也要相應處理。
(2)外購材料、商品到貨驗收入庫時,借記“原材料”、“庫存商品”等科目,貸記本科目。庫存商品按售價核算的,應按售價借記“庫存商品”科目,按進價貸記“進價與售價的差價”科目。
四、本科目期末借方余額,反映材料、商品和其他在途物資的采購成本。
實際成本法與計劃成本法的區別:
1.實際成本核算法是對材料采用實際成本核算時,材料的收發、結存,無論總分類核算還是明細分類核算,都按照實際成本計價。計劃成本法是指物料按計劃成本核算時,物料的收發、結存,無論總分類核算還是明細分類核算,都是按計劃成本計價。
2、實際成本法下,在途商品使用“在途商品”;計劃成本
4.實際成本核算不能反映材料成本是節約還是超支,因此不能反映和評價材料采購業務的經營成果。因此,這種方法適用于材料收發業務較少的企業。計劃成本核算法在日常核算中簡單,可以反映材料成本是節約還是超支,從而反映和考核材料采購業務的經營成果。但期末需要進行成本差異的計算和結轉,適用于材料收發業務較多、計劃成本信息健全準確的企業。
5.實際成本法適用于采購量較少的中小企業。因為是按照采購金額直接計入賬戶,可以直接反映每次采購的金額,但缺點是工作量太大,不適合大型企業;計劃成本法適用于采購量大且很亂的大企業,因為是按照預定的金額入賬,與實際采購批次、質量、價格波動無關,所以入賬非常簡單。缺點是不能直接反映實際價值,不適合小企業。
實際成本
實際成本為原材料采購入庫驗收前的所有費用,包括進價、運輸費、裝卸費、保險費、運輸途中的合理損耗、入庫前的分揀整理費等。
倉儲物資按實際價格入庫。財務采用“先進先出”、“后進先出”、“加權平均”等方法計算成本。
計劃成本
計劃成本是根據以往的經驗,對某一種中國物料的固定入賬成本,實際成本與計劃成本的差額計入“物料成本差異”。計劃成本是自制的所有原材料的計劃單價(計劃單價不能超過實際價格的10%)。財務部在月末通過“材料采購”和“材料成本差異”計算成本。適用于企業車間核算或車間部門考核及二級核算實際成本和計劃成本。相信大家在這里對這兩個算法有了基本的了解,這些也是注冊會計師人員的一個簡單的小算法。
意義
如果按照實際成本入賬,由于市場價格的波動,前后分批買入的同種原材料價格總是不一樣的,所以發出材料的定價問題必須在材料發出后考慮,而入賬材料的成本是用計劃成本固定的,所以發出材料的定價很容易確定。
實際成本條目
1.貨物到達,檢查并入庫。發票等結算憑證已收到,貨款已支付。
借:原材料
借: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
貸款:銀行存款(或庫存現金)
2.貨款已經付了,但是材料還沒到。
借:在途物料
借: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
貸款:銀行存款(或庫存現金)
到貨驗收入庫
借:原材料
借出:在途材料
3.貨物已接收并驗收入庫,貨款尚未支付。
借:原材料(記錄的估價)
貸款:應付賬款(估價)
下個月初用同樣的憑證用紅字沖回去,這樣下個月付款后就走正常程序了。
4.提前購買商品。
(1)當預先付款時
借方:預付款
貸款:銀行存款(或庫存現金)
(2)貨物驗收和入庫
借:原材料
借: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
信用:預付款
(3)預付款不足的,補足之前的款項。
借方:預付款
貸款:銀行存款
(4)如果提前還款超額支付,在歸還時,
借方:銀行存款
信用:預付款
5.收集材料時
借:生產成本、制造成本、管理成本等相關科目。
貸款:原材料
票還沒到。
原材料的日常收發及平衡,有時會出現材料未驗收入庫,但已收到專用發票的情況。貨物的價值應根據專用發票計入相應科目;您可以使用實際成本法或計劃成本法。
1.實際成本法
(1) t
借:原材料(按計劃采購成本)
貸款:材料采購(按實際采購成本)
差異借貸:材料成本差異
到貨還沒有到
由于付款不及時等各種原因,采購存貨的發票經常不能及時到達。為了準確反映資產、負債和成本的需要,基于會計的重要性原則,這類存貨應進行估計和記錄。
在實踐中,由于企業的業務特點、會計核算方法、會計核算環境的差異以及會計人員的不同意見,企業“暫估會計”的具體操作方法也有所不同。
估計是指根據現行會計準則實質重于形式、重要性和謹慎性的質量要求,在具體會計業務中與預計負債不完全相同的業務。
暫估也是指本月已經收到存貨,但是沒有收到采購發票,所以無法確定存貨的入庫成本。
月末,為了正確計算企業的存貨成本,需要對這部分存貨暫估進行核算,形成暫估憑證。
暫估業務可以簡單理解為到貨未到的業務。估計的會計處理如下:
1.估計倉儲
[案例]
甲公司購入一批原材料A生產商品B(可按17的稅率用于增值稅專用)。原材料已驗收入庫,但發票尚未收到。合同中約定的材料總價為1 170元(含稅)。
[分析]
借:原材料——A 1 000。
貸項:應付賬款——預計/無賬單(XX供應商)1 000。
必須注意的是,未取得增值稅專用發票的,不能申報抵扣增值稅進項稅額。
所以不存在進項稅的估算和抵扣問題,并且在上述分錄中,估算金額應按照不含稅價格估算。
2.估計倒沖
按照規定,預計的收據要在下個月初用紅色沖回來。但在實際工作中,如果當月的發票還沒收到,月初又趕回月底重新估算,無形中增加了工作量,一般收到發票就會趕回來。
(1)紅字沖回估倉。
借:原材料——A -1 000
貸:應付賬款——暫估/無票XX供應商-1 000
(2)發票的接收、入庫處理。
借:原材料——A 1 000。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170
貸項:應付賬款——XX供應商1 170
個人估計兩者的區別更多的是看物資運輸中的風險由誰來承擔。如果這批物資的運輸由供應商承擔,那么風險和收益的轉移點就是買方倉庫收到貨物的那一刻。在此之前,材料的所有權尚未轉移,不能確認為買方的資產,因此將其記錄為在途材料是不合適的。